考生在考前需要做好的七件事

作者:刘志永 来源:政教处 发布时间:2010年06月03日
 

 

实践证明,考生在文化知识基础、身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谁的心理素质好,谁就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发挥的更好。概括起来就是要在考前做好七件事。
    一、客观估计,准确定位
首先考生要对自己的实力进行客观地估计,从自己的实际出发,确定自己适当的考试目标调整自己的期望值,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,切忌不要好高骛远,更不要与人横向攀比。
二、优化情绪,强化自信
考生在考前难免会遇到挫折,会产生心理压力,这是正常的,情绪出现波动也是不奇怪的。但是,自己要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控制心理调整,也可以找心理老师咨询辅导,尽量使自己处于心平气和、情绪稳定、精神饱满的状态。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想象,寻找自己过去成功的体验,以唤起自己的良好心情,在出现紧张情绪时,采取深呼吸的方法,放松全身肌肉3-5分钟,能帮助你缓解情绪紧张。
 三、注重过程,淡化结果
考生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考前想法太多,担心过多。例如,“万一要是考不好,进不了理想大学怎么办?”,“父母对我这么好,期望这么大,我要是考砸了,怎么对得起他们呢?”等等。其实,担忧的心情虽然能理解,但这样不但没好处,反而会影响考试的临场水平的发挥。所以,应该“注重过程,淡化结果”,也就是把过程与结果“分离”。你只要注重平时的复习效率,努力提高自己的考试能力就可以了,要相信“世间自有公道,付出自有回报”,要提醒自己“我已经尽力了,我是问心无愧的”,不要过多考虑考试结果。
四、认真复习,合理安排
考生应在考前制订全面、系统的复习计划,合理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,对自己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科多安排些时间,重点抓学科基础知识、答题的基本技能,千万不要钻偏题、难题,千万不要放弃任何一科,必须要抓考试的“综合效益”,因为大学是否能录取你,看的是你考试的总分数是否达到录取分数线。考试前的每天都要做一定的练习,但强度不要太大,主要是为了保持适度紧张的状态。习惯于“开夜车”的考生,必须从考前一周,将晚上睡觉和早晨起床的时间提前约半小时,以使自己身体的生物钟和大脑的兴奋点与考试的时间同步。
五、科学用脑,注重效率
许多考生在考前复习“争分夺秒”,恨不能一刻不停地学习,大搞“时间战”和“疲劳战”,希望自己能做完所有复习题。其实,这既是不可能的,也是很有害的,其结果是使人的大脑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,使大脑皮层产生“功能性抑制”,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,不利于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系统化、网络化。因此要“科学用脑,注重效率”,在大脑疲劳时要及时调整,进行必要的休息,学不进去的时候就不要硬逼自己去学习。
六、睡眠充足,劳逸结合
考生千万不要牺牲每天必要的休息时间去复习,因为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,科学研究证明,人的睡眠需求就像人吃饭的需求一样,是人们正常工作和学习的必要条件。当然,也不必过分担心某一天没有睡好,顺其自然就是了,不必多想,也不要轻易服用安眠类药物。可以在感到学习疲劳的时候搞一些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打羽毛球等,只是注意不要过于剧烈,时间不要过长;也可以听一听节奏舒缓的轻音乐,这都可以缓解疲劳,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。
七、饮食清淡,营养丰富
考生考前的体能消耗过大,合理的饮食,科学的营养可以及时补充考生的体能消耗,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。但是饮食要清淡、鲜美,富含维生素和热量,不要饮用含有添加合成色素的饮料,因为这些东西会干扰人的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,实践证明喝白开水最好。情绪容易激动、焦虑的考生不要喝咖啡和浓茶、可乐等容易引起精神兴奋的饮品。另外,也不要受广告的误导而盲目饮用补脑的药物。
 
       
点击数: 【字体: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
相关信息
  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!

上一篇:有效解答主观性试题[ 06-03 ]

下一篇:考生在自我调整期的四个到位[ 06-03 ]

相关信息
没有相关内容
观后心情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